华工激光邓家科:追光之旅,永不停歇
公司介绍
作为国内知名高科技上市公司华工科技的核心子公司,华工激光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单位、国家标准制定的牵头组织和承担单位。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激光先进制造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依托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工艺加工展示中心三大才智平台,承担激光行业内重点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1971年,华工设立激光课题组,开启了中国激光技术研发的序幕。作为中国激光技术和行业的发源地,华工激光伴随着中国激光,从无到有,一路向前……
2017年,华工科技年营收近50亿,其核心子公司华工激光无论装备技术、工艺研发、还是应用开拓,均是取得骄人业绩的行业翘楚。作为中国激光工业化应用引领者,华工激光始终以“为制造的更高荣耀”为宗旨,引领中国“智”造澎湃向前。
人物简介
邓家科 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兼总经理
邓家科,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正高职高级工程师),198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2011年在华中科技大学EMBA结 业,享受2015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 2006年武汉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并获评武汉市十大杰出创业家。
曾任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计算机应用开发所研究所副所长,HG一 FARLEY LASERLAB CO. PTY. LTD.亚洲销售区首席代表,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智能装备事业部总经理,武汉法利莱切割系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及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现任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党总支书记,华工激光智能装备事业群总经理,武汉法利莱切焊系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武汉法利普纳泽切割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工法利莱切焊系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河北华工森茂特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澳洲HG-FARLEY LASERLAB CO. PTY. LTD.董事长, 宝鸡华工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华工蓝天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武汉武钢华工激光大型装备有限公司董事,武汉华日精密激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深圳华工激光设备有限公司董事,江苏华工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苏州华工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董事,美国HGLASER CO. ,LTD董事。此外兼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激光加工设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副会长,湖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作为高端激光加工技术及其装备的诸多重大项目总负责人,邓家科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获得专利2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1项。
领军之路
一、入行20载,见证中国激光产业“从0到1”
邓总是激光行业里的“老人”,入行18载,经历了中国激光产业从无到有,也见证了武汉光谷从启动到兴盛的全过程。对于中国激光,对于华工激光,他都感慨良多。
21年前,国内激光技术尚不成熟,激光应用尚未兴起,从小功率的激光打标机到大功率的激光切割机,技术几乎全被国外垄断;而21年后,国内激光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大的应用市场,而国内技术也是蒸蒸日上,现在国内公司有些已是出色的系统集成商,有些已是核心技术的领导者,行业的“独角兽”。
那时,武汉还没有“光谷”一说,而武汉地区从事激光技术研发及设备制造的公司只有华工激光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如果说最初是激光技术助推了光谷,那么后来就应该是光谷成就了激光产业。”武汉的人才优势、光机电多学科的交叉互联,培养了一大批国内激光加工专业人才,正是这些人才带领这个产业快速发展,他们或创立公司,成为行业领导者;或作为技术骨干,带领企业技术革新。大族激光、华俄激光、嘉铭激光、逸飞激光等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雨后春笋般萌发,进而壮大。
一个人有他的成长历程,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它也有从创业到发展再到腾飞的过程。邓总说:“华工激光的成长,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工业激光奋进史。”
追根溯源,1971年华工设立激光课题组,开启了中国激光技术研发的序幕。
1989年和1995年,两大国家级科研机构——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后落户华工,奠定了华工激光在中国激光界的技术引领地位。
1997年,根据原国家计委和世界银行的要求,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整体改制为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市场化运作之路。
2000年,华工科技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家以激光为核心产业的上市公司,被称为“中国激光第一股”。
同年,全资收购了世界著名的激光切割、等离子切割制造企业Farley•Laserlab,迈出中国激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中国第一台光纤激光器,第一台紫外激光器,第一台皮秒激光器,第一台飞秒激光器 ……
如今,华工激光已形成了完整的激光全产业链布局,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3C电子产品制造、汽车制造、白色家电以及快速消费品等行业,极大地助推了中国制造业工艺水平的提升。“华工激光现在不仅是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商,更是激光全产业链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现在正在向自动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变。”邓总介绍。
二、瞄准目标,实现激光应用的全面开花
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一个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先进的制造设备作为支撑。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激光制造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新的激光应用领域的开拓,激光制造技术正在不断地替代和突破传统的制造技术。
如今,华工激光已形成了完整的激光全产业链布局,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3C电子产品制造、汽车制造、白色家电以及快速消费品等行业,极大地助推了中国制造业工艺水平的提升。华工激光目前的两大核心应用领域是汽车和消费电子,其中新能源汽车是汽车领域的一个新的应用方向。
在汽车领域,2016年,华工激光联合院校及多家知名车企共同自主研发的“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汽车制造领域中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国产化,打破国外在此领域40多年的垄断历史,彰显了华工激光在汽车制造激光智能焊接、切割领域的绝对话语权。
不满足于在传统汽车车身激光焊接领域的领先地位,华工激光自主研发国内首条新能源汽车全铝车身焊装生产线,也于今年量产上市,打破了核心技术为欧美日韩垄断的局面;推出漫威系列光纤激光切割机、奥博三维激光切割机等新品,延伸“智能制造”产品价值链。
在消费电子领域,抢抓OLED行业产能转移机遇,突破显示面板工艺、皮秒激光成丝切割工艺等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全面屏全自动切割、蓝宝石加工等设备,焊接、微加工等产品业绩再创新高,开发定制专业的非标自动化设备,工作站及自动化生产线。
在新能源领域,积极融入新能源产业链,成立新能源事业部,布局新能源市场,研发出一整套新能源领域的激光加工解决方案及相关配套设施,并且在国内外多家知名车企得到成功应用,助力新能源汽车装上强力的“心脏”。
在家电领域,推出紫外大幅面打标设备,突破了曲面异形加工瓶颈,填补了市场应用空白。
在微加工领域,掌握皮秒激光成丝切割工艺、高精度光机电协同控制技术等单元技术。 未来微加工还将在半导体行业及各种精细行业延伸产业链。
围绕“激光+智能制造”,华工激光积极布局,专门研发设备工业互联网管理软件,给客户提供硬件和软件的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对设备的使用效率、工作状态进行随时监控,真正实现MES系统的构建。以激光为立足点,华工激光还开拓了检测、自动化生产线等业务,进一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未来,华工激光希望建立完整的智能工厂,践行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为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
三、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
“如果你没在为客户着想,你就是没有在思考。”这是美国战略思想家特德·列维特说过的一句话。为客户着想,以客户为中心,也是华工激光一直以来的自我要求。“客户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理由,发展的未来也都是在一线的炮火声中拼出来的。”邓总表示。
当前,激光产业发展迎来了黄金十年。在我国,激光技术已成熟应用于3C电子产品制造、汽车制造、白色家电以及快速消费品等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以美、德、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激光产业发展速度更是惊人,特别是在机械、电子、航空、钢铁等大型制造领域基本完成了用激光加工工艺对传统加工工艺的更新换代。可以说,在“光制造”时代中,随着我国智能制造战略的逐步推进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全面深入,激光加工技术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激光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对华工激光而言,肩负着为制造的更高荣耀的使命,想要打赢这场战役,战略层面的谋略必不可少,扎实的落实更不可或缺。
浮寄孤悬则形势削弱。谋划和布局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决策层拍脑袋想出来的,必须来源于市场、根植于客户。前线的炮火声给自己的震撼才是最巨大的,感受也是最深刻的。在前线,和客户面对面沟通,才知道需求所在;在前线,直面竞争和压力,才找得准痛点、握得住发展的脉搏;在前线,和奋斗者并肩作战,才能让管理和决策更有温度……用从战火声中辨别出的信息指导经营,才能让我们的研发、交付、品质更贴近市场需求,才会让布局更具针对性,才能让我们说话更有底气。
邓总介绍:“今年4月,我和一线战士们一起参加了上海机床展,在展会现场得到了徐工集团两台大幅面激光切割机的需求信息。当时,客户现场观展人员提出,如果您有时间可以到公司当面和公司领导沟通。在获得订单线索的时候,快速响应、决策,缩短谈判周期,这是对双方负责的态度和方式。为紧抓战机,第二天我便到达了徐州,在和客户方领导面对面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客户方的激光产品需求,以及对于我们的需求。最终,我们和徐工集团的合作很成功。究其原因,还是面对客户需求快速响应,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期间还有一个小故事,因为客户方需求紧急,当时我们给机电公司生产的一台设备即将交付,为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这台设备被先发往了徐工集团客户现场,最终,两台设备在20天的时间完成交付。
通过这次订单合作,我们从市场一线得到的不仅仅是两台设备订单,更加深了与行业大客户之间的信任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行业大客户的市场需求得到未来行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一线是经营决策的来源,一线更是激光君们奋斗的主战场。
“在今年的战役中,我看到了很多在一线奋斗的激光君,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精神状态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在深圳,富士康现场A公司项目中,欧阳晓亮和整个团队在与竞争对手的正面PK战役里毫不退怯,用实力拼出成绩;在天津,端午节期间我们的设备发往客户现场,销售张华兴就跟到了客户现场;在十堰,朱思维等11人在6天时间里,完成焊接产品线柔性焊接系统设备安装、调试,第7天就能在客户现场实现车顶盖样件焊接,期间在项目现场度过端午假期……在真实的现场、鲜活的奋斗场景中,我看到的是激光君们无往不克所向披靡的决心和实力,我相信这样的团队一定可以在炮火声中拼出光明的未来!”邓总表示。
四、“追光之旅”永不停歇,为制造的更高荣耀
在智能化浪潮之下,目前国内激光设备厂商都在积极建设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因为激光加工装备作为一种定制化、服务化、绿色化的新型制造系统,其本身就是一种智能装备。激光技术具有智能制造的先天基因与特性,它作为助推智能制造的先进工具和手段,正在以越来越高的渗透率与各行各业紧密结合。可以说,“激光+智能制造”已成为中国激光行业发展的趋势,更是助推中国智能制造的重要引擎。
谈及未来发展规划,邓家科表示,借助公司多年来在激光工艺、技术以及激光光源等领域积累的优势,将不断挖掘更多新的激光应用,“我们秉持的是‘1+N’的理念,即1 个激光技术向N 个行业拓展,360 度全方位对接细分行业应用;而在这N 个行业应用中,又要发掘出其它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以实现多维度的创新突破。
未来激光装备产业将朝着光源高功率、高精度,激光智能设备多维度、大幅面、复合功能等方向发展。基于自动化的激光系统装备将与产品生产线紧密结合,使得制造过程更加智能化、更加高效,在工业制造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依然是企业的‘致胜法宝’。例如,需要向更高的智能制造转型,围绕激光或激光应用的企业,除了做激光业务外,也可以延伸到其它板块,如自动化。以华工激光来说,我们在苏州成立了一家自动化公司,专门对接智能手机的智能加工业务。”邓总表示。
此外,自2015起至今,华工激光已陆续在河北沧州、江苏宿迁、陕西宝鸡、四川成都建立了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近几年来,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布局全国,探索国家创新平台新的运行机制,通过对区域中心的资源优化与调配,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华工激光深度融入各地产业中,全力推动地方制造业向高端升级转型,助推这些区域迎接“光制造”时代。
激光应用,工艺先行。邓总进一步解释道:“决定激光技术能否真正应用于某个领域的关键,其实是激光技术在这个应用中的工艺技术是否得到实际解决。我们希望能够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以综合应用展示华工激光的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而非展示某一种技术手段。”
布局全产业链、实施“1+N”、融入区域经济、从激光装备向智能化产线转型……这些只是华工激光发展战略上的一部分,而他们想做的,还远不止这些。在对标国际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用激光“智”造,推动中国“智”造的道路上,华工激光必将书写更多辉煌。
来源:激光之家
-
- 2023-02-09
- 2022-10-11
- 2022-12-05
- 2022-10-22
- 2023-07-20
- 2023-02-10
- 2021-09-18
- 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