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勇进、“光”连未来——回顾与展望

 

“激”流勇进、“光”连未来

 

 

2022年对于所有制造业的从业者而言都可谓是极其艰难的一年,新冠疫情频发,肆虐全国多地,制造业再次受到猛烈的冲击,延期、取消、静默、封控……已然成为几大年度关键字。在被各种不确定性包围的这一年里,激光人依旧逆风飞翔,努力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和突破。在继续驶向“光”智造的征程中,我们听到了各种声音。

 

 

 

参与的嘉宾包括:

◎王又良,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委会名誉主任

◎张庆茂,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委会主任

◎张文武,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邓家科,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黄   哲,通快(中国)有限公司激光技术CEO

◎陈晓华,北京凯普林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   杰,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旭浩,浙江久恒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宋维建,苏州领创普瑞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文娟,北京金橙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突破重围 走向联动

 
 
 
 
 

当下,国内外制造业面临各种内忧外患,疫情迷雾重重、价格战肆虐、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步伐持续推进,从而迫使激光产业亟需进一步突破重围,迎接新一轮的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而激光生态圈更需要携手走向联动、合作和良性竞争的新格局。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委会主任张庆茂表示,中国激光产业的快速发展,可谓全球瞩目。“一方面,我们为全球范围的激光技术提供了多维的应用场景,并为激光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应用开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推动构建了全球激光产业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光产业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基于中国在新能源、电池技术、交通电气化、钢铁等领域具备的发展特点,可形成强大的技术优势。”目前,我国激光行业在这些领域形成了中国特色,也是未来突破重围的利器。在外部环境恶化、国内疫情多地频发的情况下,激光同仁一定要随机应变,牢牢按照国家的战略框架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创新,革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潜心攻关,形成自己的特色。

“疫情时代,激光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激光是智能时代的引领型制造技术,涉及3C、动力、能源、医疗、航空/航天/航海、再制造等众多领域,市场潜力不仅没有到顶,而且还愈发巨大。”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武一语中的。对此,应当多层次拓展应用市场,打造新生态,进一步降低激光加工系统的成本,提升实用性和使用性,使激光加工从“贵族”制造变得更加大众化。同时,要大幅度提升特色领域的技术和市场成熟度,工艺与功能需求紧密关联,如焊接、清洗技术,特种材料加工领域等。

 

值得关注的是,激光企业应该共同打造良好的发展生态,合理分工,专精最擅长领域,提升核心及国际竞争力。“中国激光界应该充分利用当前有利的发展态势,引领性拓展激光应用市场,与智能时代结合,与军民融合结合,与前沿突破结合,走向大众,走向教育,开拓更大的市场。”

 

另外,他表示中国产业界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端是尚未真正建立起尊重原创、尊重知识产权的风气。中国激光产业产值已然为全球最大,要成为最强,则必须真正尊重原创和知识产权。这对我国激光产业的智能化技术发展与创新、对前沿技术的攻关成功和对核心团队的稳定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

 

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邓家科看来,激光产业要突出重围,关键是要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积极与智能制造趋势融合,在充分发挥激光加工高精度、高柔性、高速度、绿色化等先天优势的同时,以“智造”释放强势动能。“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唯有做好自主创新,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站稳脚跟。”

 

独木不成林,激光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离不开生态圈里每一环节的良性推动作用。结合“双碳目标”、“新旧动能转化”等时代背景和需求,华工激光积极开展行业合作、跨界合作、生态圈合作、校企合作、政企合作,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我们积极融入‘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从核心部件、制造装备到下游应用坚持创新驱动,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让激光生态圈共享科技成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通快(中国)有限公司激光技术CEO黄哲指出,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在形势瞬息万变的VUCA时代都不能小看供应链的重要性。“如果毛利润不高,供应链不好,规模再大也不过是在为你的供应商打工。修炼供应链之内功,从表面上看是保障,但也可以为企业获取相对的竞争优势,毕竟当下我们处于这种一言不合就贸易战的时代。”供应链建设宜稳不宜急,没有人能一口吃成一个巨无霸,国内激光行业发展时间尚短,可以向其他先进制造业企业多多学习。诚然,打造供应链高壁垒性竞争力将成为未来的热门话题。

 

“整个疫情持续时间之久、影响范围之广,远超想象,但我们从来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上。北京凯普林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华坦言。在这种情况下,凯普林更多的是专注于产品研发,提升供应链的管理能力,优化团队合作意识,把精力放在提升自身的能力上。因此新冠疫情虽然对生产和运营带来了很大挑战,但公司近几年的销售额依然保持了大幅增长。

 

 

激光行业这些年面临着一浪高过一浪的价格战,该局面会随着资本热度提升而愈演愈烈。“然而,激光行业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闪电系列的推出就是我们面对未来市场给出的答案。凯普林始终是行业的赋能者,与客户携手拓展新应用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杰表示,受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国际形势复杂动荡以及疫情反复等严峻社会环境状况的影响,2022年国内光纤激光加工设备的市场需求出现了一定的萎缩,给激光器及设备厂商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这也提醒激光产业的企业们需做好外部形势变化预判,研产销协同效率应紧跟市场环境变化,进而对管理者的整体运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产品创新方面,应当积极在多元化产品路线的基础上做专做精,一定程度上从标准化向定制化转型升级,抓牢核心技术,加大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覆盖多行业领域激光需求,同时保持产品成本及服务优势,赋能激光行业智能制造。

诚然,激光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生态圈,处于激光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都有责任和义务联合产业链中优秀的企业伙伴带动整个激光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但这些都要建立在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拒绝低价内卷,推动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第二,切实提升产品品质,注重品牌建设,打造中国激光成为全球品牌;第三,产品先行,服务为本。携手推动激光行业迭代升级,并最终实现共赢。

 

浙江久恒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旭浩认为激光行业面临了几个阻碍因素。首先,贸易摩擦加剧,影响上游元器件进口及下游设备出口。目前激光产业各环节仍有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将影响本土企业生产经营以及激光设备海外业务拓展。其次,激光器及核心元器件国产化不及预期,影响产业化进程,并影响本土激光企业垂直整合降本以及激光设备的大规模产业化。第三,激光器价格波动给行业带来正负双重影响。激光器价格大幅降低,使其在整体设备成本的占比降至合理水平,因此设备集成商转而关注设备性能、客户需求和追求产品的差异化,不断发掘产业新应用场景;价格的频繁波动使企业利润率大幅下跌,极大伤害了行业创新能力,透支激光应用未来发展空间。

 

“从行业总体上看,竞争仍处于良性状态,上述问题是发展过程中必经阵痛,而中美贸易战和疫情,提前触发了这些问题产生。未来要避免的是行业中上游器件供应(控制系统、激光器、激光加工头)一家独大,导致产业内卷和创新停滞。”

 

苏州领创普瑞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维建表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竞争才有发展动力,才能加快行业洗牌,那些重视产品,重视品牌,重视创新,注重研发投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方能脱颖而出,站稳脚跟,引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他建议要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加强行业贯标和管理。“尽管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抱团取暖不太现实,当下可以由行业协会引导,企业自律,良性竞争。我个人认为,激光渗透行稳致远,必将助推制造业迈向更高端。”

 

 

“激光加工领域目前主要分两大发展方向:宏加工和微加工。宏加工体现在更高的激光功率,主要应用于重工,船舶等行业,切割、焊接厚板,厚管等金属材料;微加工则代表精密微纳加工(微米级,纳米级精度),应用于半导体,电子,光伏,精密医疗器械等行业以及各种新材料的处理(材料改性)。”北京金橙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文娟悉数道。这两大方向目前都具有广阔的开拓前景。针对精密微纳加工领域、3D打印等行业,金橙子也已做了相应的产业布局。

 

经过几十年激光界同仁的拼搏努力,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激光大国。然而,客观来说国内激光加工技术,不论是在宏加工亦或微加工方面,仍有许多激光工艺需要寻找新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整个制造业亟待升级转型。“金橙子在2023年将以线上线下多种模式,邀请专家、友商和业内人士共同探讨,如何实现数字化经济;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携手合作伙伴共襄盛举,为将中国建设为世界激光强国而不懈努力。”

 

 

 

迈向白金十年

 
 
 
 
 

中国激光行业已走过辉煌的黄金十年;未来在迈向白金十年的征程中,重要的是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并重,深入细分行业的应用,包括“专、精、特、新”的激光应用工艺和技术,紧抓中国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的机遇,加快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和创造。

 

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委会名誉主任王又良指出,从中国的工业发展进程看,目前可以说已进入了后工业时代,而后工业时代的特征体现为产业处于不断的转型升级中,工业结构也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持续转变。事实上,过去的黄金十年仍然属于激光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工业结构不断转变,激光产业结构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演变和进化。未来的白金十年,主要致力于解决的便是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高端需求问题,以及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从速度向质量跃进的问题。

张庆茂表示,中国激光行业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面对中国制造发展的需求与发展的趋势,中国激光产业一定要抓住中国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的机遇,将激光行业的发展融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势中,以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围绕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协同攻关,将最新科技发展成果转化为激光行业强大的支撑力,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在支柱产业领域创造更多的激光高端应用新需求;同时,中国激光产业要保证速度更要追求高度,打造真正的创新力和智造力,通过持续创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张文武看来,激光加智能,将引领人类未来的制造。“以大产业的格局持续做大做强激光产业,是全球激光人正在努力的事情,中国有一定的综合优势--我们最靠近大规模制造。制造与创意设计结合,与真正的大规模工业应用结合,材料-设计-工艺-产品-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

 

如今,中国制造业在全面地提质增效,中国产品已经走向全球,但向高端迈进,则必须结合材料技术、设计技术、工艺技术的联动突破,而先进材料与激光工艺与系统是价值实现的基础。随着工艺技术的快速进步与普及,未来社会最亮眼的企业可能是创意与设计的引领者,系统级架构引领者。“恰如曾经的胶卷照相时代,照相人所欲也,但自学技能洗照片是很多人不大乐意的事,于是,率先让大众‘变懒’的胶卷企业,由于实现了经营理念创新,曾经催生了巨大的胶片影印一条龙产业的长期繁荣。”中国人才众多,大力跨界交叉,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必将创造大的辉煌。

 

“深入挖掘市场蓝海,推出‘专精特新’产品,是华工激光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和行业发展需求的举措。”邓家科说道。针对3C行业蓝宝石、玻璃等新型材料,公司推出系列脆性材料超快激光精密加工解决方案;围绕新能源、新基建、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开发第三代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智能装备、新能源电池模组及电池盒焊接自动化产线;在半导体行业推出晶圆切割、晶圆检测、IC载板标识及检测等系列解决方案,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打造“行业领先,国产替代”“专精特新”产品是华工将长期坚持的战略目标。

 

智能制造是工业4.0时代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华工激光围绕“激光+智能制造”打造系列解决方案,充分发挥激光加工高精度、高柔性、高速度、绿色化等先天优势,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加快技术攻关,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

 

李杰指出,在过去的黄金十年里,许多激光从业者们抓住行业“迸发式”增长的机遇,进入激光赛道并获得了不错的利润。然而,伴随激光企业遍地开花的同时是愈演愈烈的行业内卷和激烈竞争态势。未来,迈向白金十年,激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产品的模式朝着面向细分行业、高端行业等终端需求的定制化转型十分重要,行业中的企业需牢抓自身核心技术,不断开发新的应用工艺及案例,研产销一体化,赋能企业价值增长。同时还需持续紧跟智能制造发展步伐,强化自身产业链体系,做好服务能力体系搭建。此外,产业链的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也将成为一种新态势。

 

“我完全赞同专家对激光行业白金十年的定义。激光应用制造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将促使各细分领域涌现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吴旭浩表示。在他看来,激光应用不仅要懂激光,更要深度了解应用行业,深度洞悉客户需求。从激光设备制造上市公司结构来看,除大族、华工等布局全产业链的规模型企业外,业内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在各自的细分领域独具优势。

 

 

直面挑战 拥抱机遇

 
 
 
 
 

 

王又良坦言,中国激光产业在前十年的发展形势与国内经济整体状况之间的关联程度并不是太密切,这表明激光本质上属于一个高科技的小众产业。然而,随着近年激光产业规模不断拓展,其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度也变得越来越高。首先,中国激光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紧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步伐,融入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浪潮中,只有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下,才能真正服务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这个大局,并且在整个经济转型过程中持续实现中国激光产业自身的价值。

 

其次,进入白金十年后,中国激光产业亟需进一步提升标准和要求,要不断对标接轨全球最高水平的技术、产品和企业,从而提升中国激光产业的能级和竞争力。“对此,中国激光产业绝不能闭门造车,仅仅关注内循环需求,而是要从多维度来配置全球一流资源,必须要注重两条腿走路,内外循环同时并举,深层次地参与全球竞争,明确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方能知其所以然,而中国激光产业也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动能。”归纳来说,中国激光产业已经从开始的学习型阶段跨步迈向了自主创新型的阶段,这也是未来白金十年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的成果。

 

张庆茂看来,2023年,中国激光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世界范围的疫情将稳步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全球将逐步呈现经济的缓慢复苏和增长,消费、制造业以及新能源需求将是未来的重点。“双碳目标的驱动,全球产业链重构意味着全价值链的转型,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低碳生产竞争力;国际标准重塑,技术侧创新将改变能源利用方式,推动新的产业链和新的国际标准形成,并产生新的利润创造方式。”以上这些将在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以及风能等行业引发技术、产业、投资的高度关注并将产生一系列技术、经营模式的重大变化。

 

同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激光行业一定要愈发注重行业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将信息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融入装备中,加强数字化研发设计能力和生产流程的标准化,提高设备互联互通,数据互联等能力。

 

“展望2023,期待激光光源产品走向更高功率,更低成本,期待更高的加工分辨率、加工效率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激光加工将日益成为大众制造,精益化、降低成本成为共同的挑战。”张文武踌躇满志地表示。应当向曾经的怪兽级大众产业(例如汽车行业)学习,适当应对产业链和资金链安全,在朝阳方起的激光产业领域勇往直前,恰逢其时。国家层面,我国应该打造国际激光制造最活跃、最具增长力的生态,激光制造与智能技术并驾齐驱,引领社会资源进入激光产业,进而获得引领未来的优势地位。对教育而言,应该扩展激光相关的专业教育、科普教育,提前布局大众激光制造时代。从产业层面来讲,一些传统产业应该及时前瞻地调整战略,拥抱更为先进的激光制造工艺,共谋中国制造大升级、大发展的新格局。“2023,随着疫情缓和,中国将继续稳定发展,全球局势也有望回稳。让我们期待激光产业更大的发展机遇。”

 

邓家科表示,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激光标记、切割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激光焊接正处于行业推广应用的“朝阳时期”,手持激光焊取代氩弧焊在传统焊接领域迅速铺开,精密微纳激光焊接在新能源、3C等行业广泛应用,超高功率焊接在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持续赋能;随着“双碳”经济的发展,激光清洗技术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同时,我们要抓住行业发展向‘智造’升级的趋势。未来,‘激光+智能制造’将持续释放强势动能,将工业自动化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将助力企业在门槛较高的行业掌握核心竞争力。”目前行业内最大的挑战是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掌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只有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打好国家强盛之基。

 

“不止2023年,未来激光行业一定会朝着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对于激光器件来说,更便携,更易于集成必然是大势所趋。”陈晓华概况道。此刻企业压缩产品体积,削减多余的空间,未来就能获得更多的应用场景。但同时,也需要看到这个行业当下面临的挑战,在切割走向存量市场后,激光急需拓展新的应用,而焊接做为另一个重要场景,俨然已成为新的增长点,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高端应用开发,将是未来激光同仁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中国智造2025战略背景下,激光行业今后将进一步往智能化,实现业务数据化与数据业务化,由数据管理走向数据运营,为公司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化等方向发展。”李杰总结道。在管理方面,激光企业应当通过分步实施企业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以及智动能。同时,需要不断完善智慧企业建设工作的架构体系和运营规范,构建核心业务框架,推动激光加工产业化升级,这也是当前亟需攻克的挑战。“在激光技术和服务方面,未来的挑战方向是兼顾光束质量等核心指标,突破产品功率,并从核心客户和细分市场定制化激光器产品,满足更多行业领域的激光应用需求。”

 

吴旭浩表示,下游需求将拉动产业新一轮的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行业外企业将进入激光生态圈(如高端机床制造行业、传统焊接设备制造行业等)。这些企业的进入加速了激光应用在制造业中的渗透,形成了新的生态圈,为激光行业注入新活力,焕发新风采,也会给具有“专、精、特、新”优势的企业带来更多商机。“对于久恒光电所在的激光强化与增材制造领域来说机会大于挑战,激光强化与增材制造是先进激光制造技术的典型代表,节能、省材、降耗是其区别传统工艺的显著特征,久恒光电倡导的‘让金属材料更加坚固耐用,让机械制造更加低碳环保’理念,在双碳经济时代推动该领域有望成为下一个风口。”

 

宋维建指出,头部企业大而全,有资本和技术加持,将继续引领行业发展;中小型企业为了生存,还会在某些产品和细分行业耕耘和拓展,竞争势头仍将保持下去。“激光装备行业倾轧式无序竞争的态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当下本行业只能以时间换未来,那些脚踏实地做产品、做市场的企业才能立足。”

 

王文娟表示,随着世界人口萎缩,全球老龄化社会来临,未来智能智造、无人化工厂、智能流水线等需求会成为刚需。顺应到激光行业,市场对激光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附加值设备将得到持续的广泛应用。随着皮秒、飞秒激光器的愈发普及,会涌现出一批新的应用方案,也会催生出更多的行业。

 

“2022年,金橙子在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但纵观整个激光行业,比如五轴振镜、万瓦以上功率段的振镜、1μm以内精度的加工等产品,国内的相关技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些也是广大中国激光人前进努力的方向。”

 

 

不破不立 砥砺前行

 
 
 
 
 

 

邓家科指出,当前激光焊接正处于行业推广应用的“朝阳时期”,随着“双碳”经济的发展,激光清洗技术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从行业领域来看,除3C消费电子、汽车制造、钣金加工外,PCB微电子、半导体及面板、智能汽车及新能源、工程机械、桥梁等行业还将迎来高速发展,华工激光将以重点行业为抓手,深耕行业需求,打造行业拳头产品。

 

“未来,华工激光围绕‘单机智能化、产线自动化、工厂智慧化’不断提升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将工业自动化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市场认可、行业需要的智能装备、自动化产线、智慧工厂。”在自动化产线及智慧工厂建设方面,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能源转型”战略,面向锂电、光伏、氢能三大新兴产业,推出一系列高端装备和自动化产线。今后,华工激光将持续着眼重点行业,深挖技术应用的市场需求,在门槛较高的行业掌握核心竞争力。

 

针对国际市场,华工激光坚持本土化服务战略,此前已在澳洲、美国、加拿大、中国台湾地区等地设立子公司。“2022年,我们继续加大力度,在韩国、越南、捷克成立三家子公司,这也是面向后疫情时代以及全球化发展的前瞻布局,未来还将持续坚持国际化合作、本土化服务,为全球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激光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黄哲表示,通快对激光的未来是笃信的,而且一直在做多路线布局和下一代技术开拓。集团有超过2600位人员在做基础性的、暂时无法看到商业回报的研发工作,每年研发投入保持在10%以上。“譬如,我们已经将AI用于电机hairpin,来优化焊接工艺,提高良品率;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癌症的全球市场规模超过700亿元,其中粒子加速器的关键是晶体管固态功率放大器,并且这种功率放大器还在科研和处理核废料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还有量子计算、量子传感器等等……我们愿意挑战这些极具难度但剑指未来趋势的领域。”

 

另外近期,通快几乎每个产品线都有新品发布 —— 高功率高稳定性的碟片激光器 TruDisk 系列、搭载环芯可调焊接技术的光纤激光器 TruFiber S 系列、高功率紫外飞秒和纳秒激光器 TruMicro 系列、更大扫描区域的振镜 PFO、更智能的传感器 VisionLine OCT等。通快是激光技术的集大成者,并全面掌握底层核心技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激光加工解决方案。“我们相信核心技术和行业经验能助力激光未来在更多的场景快速落地。”

 

“半导体作为凯普林的核心优势,未来将以攻克产业技术短板为目标,研发出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高功率、轻量化产品。”陈晓华说道。在光纤激光器领域,公司将围绕新一代闪电系列产品,与用户携手拓展更多新应用场景;在超快激光器领域,今后的产品研发则会在继续保持稳定性和实用性的大前提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是大功率+大能量,板条放大技术的应用;第二是特色化、低成本、规模化生产的应用。

 

李杰介绍,在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锐科激光在采取多元化产品路线的基础上做专做精,进一步加大高端产品和定制化产品的研发力度;在智能制造建设方面,锐科激光将持续强化自身产业链体系(目前已拥有武汉锐科激光园、黄石产业园、无锡锐科脉冲激光器研发及制造基地和上海国神超快激光器四大产业园基地),进一步突破和升级激光器核心器件及材料的关键技术,并保持和扩大规模生产能力这一优势。

 

在市场战略方面,公司将持续增加品牌营销推广投入,积极参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行业展会、论坛以及其他形式线下活动。同时与国内外知名集成商客户积极进行战略合作,实现品牌互赢;在服务能力体系搭建方面,持续积极打造2小时内提出解决方案、48小时内指定工程师到达维修现场的服务承诺(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12小时内可达),保证服务时效和服务质量。同时重点加强海外服务布局,根据国际实际情况的差异,通过与当地代理服务商合作和自主建点双结合的方式,优化区域布局、提升服务能力,打造全球化服务体系。

 

吴旭浩表示,历经二十多年的技术沉淀和七年的产业化打磨,久恒光电在激光强化与增材制造的材料、工艺、装备上形成了独特的专业化服务能力。“2022年公司进行了战略转型升级,确立了新的发展战略和五年规划,将自己定位为‘拥有激光强化和增材制造核心技术的专业制造服务商’。”公司关注客户持久的基本需求,坚持依靠创新和运用新工艺为泵阀、刀具等细分领域客户提供一流的解决方案;同时聚焦业务核心,开拓蓝海市场,研发新技术,在相关领域拓展企业产品技术组合,与用户共创价值,共同成长。

 

“领创激光将继续与意大利普瑞玛全方位合作,重点引进消化吸收意方钣金加工自动化装备技术与工艺,联合研制适应国际市场的2D和3D激光加工技术设备,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宋维建介绍道。

 

“金橙子将坚持以软件控制为核心、软硬件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持续加强研发创新,重点投向激光柔性精密智造控制系统、高精密振镜控制等项目;同时,从应用场景出发,纵深延伸系统、行业解决方案,解决智能加工装备所需要的关键控制技术,实现多方共赢。”王文娟一一悉数。另外,在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优化服务体系,建立区位服务优势,增强公司国际营销网络覆盖深度,加快对市场信息的反应速度,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专业的技术实力,高标准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服务意识。

 

以上文章内容来自激光界订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7日内与本平台联系(邮箱:2900646553@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处理!

 

激光之家
视频报道
会议展览

大科激光DK-YMM 6000多模光纤激光器

投稿邮箱:2900646553@qq.com